论幸存者偏差

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,仅来自于幸存者时,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。

1941年,第二次世界大战中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沃德教授(Abraham Wald)应军方要求,利用其在统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来提供关于《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,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》的相关建议。沃德教授针对联军的轰炸机遭受攻击后返回营地的轰炸机数据,进行研究后发现:机翼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,机尾则是最少被击中的位置。沃德教授的结论是“我们应该强化机尾的防护”,而军方指挥官认为“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,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”。

沃德教授坚持认为:

(1)统计的样本,只涵盖平安返回的轰炸机;

(2)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,似乎还是能够安全返航;

(3)并非是机尾不易被击中,而是因为机尾被击中的飞机早已无法返航,寥寥几架返航的飞机都依赖相同的救命稻草— 引擎尚好。

军方采用了教授的建议,并且后来证实该决策是正确的,看不见的弹痕却最致命。

这个故事被后人用一个词语概括——幸存者偏差。


就好像流行的某段子一样,一个极限运动的跳伞装备,好评率百分百,事实上,真的是因为他百分百么,no,因为想给他差评的人,多半已经莫得了,活下来的人,给他个好评,感谢上天不杀之恩。其实从某些方面来说,他也确实值得这个好评,因为从来没有伤残者来颤抖着拿起手机,给他来个差评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玩笑。

但你的生活中经常遇见幸存者偏差,比如你的袜子,你会懊恼为什么只丢一只袜子,为什么从来没有丢两只,丢两只的话,你根本想不起来他好嘛。

幸存者博弈

假如说你的面前有1024个门,也就是2的10次方个门,其中一半是生门,一半是死门。然后,有1024个人纷纷站在这些门的前面,打开门进去,当然,活下来的只有一半。在这一半面前又出现了512个门,2的9次方,同样是一半生门,一半死门,再往后就会出现2的8次方,2的7次方……直到最后一个门。这些门都非常的沉重,每一次都要把门打开非常的吃力,一直到最后那个门,开门的时候依然非常的吃力,最终,只剩下一个人,用尽了全身的力气,打开门出来了。

此时,我们叫他成功者,许多人迫不及待的围到他的面前询问他成功的秘诀。而他也是不吝赐教,他会告诉我们,只要你一直向前一直做出选择,只要你一直卖力的把门推开,最后你就可以达到那个叫成功的大门。很多大师都会给大家灌输一个思想,认为人只要努力,只要推开每一扇门,只要一直向前就能够成功。但是幸存者偏差会无情的告诉你,这是假的。人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,因为你打开的那扇门不一定是生门还是死门。

我们现在看到著名企业家,不论是王健林,扎尔伯格或者是比尔盖茨,还有其他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,他们都是幸存者。他们每个人都是被淘汰制最后选择出来的人,而跟他们同一批开始创业的,跟他们同类型的公司有无数个,但是这些公司就因为开错了一扇门,于是被世界淘汰掉,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活下来的幸存者。然而,幸存者背后的那些人,大家知道几个人的名字呢?答案是一个都不清楚。

甚至是现在,情况依然如此。每一天都有很多的公司,由于做错一个决策,开错了那一扇门就面临倒闭,即将被这个世界淘汰。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,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容易看到成功,看不到失败,所以我们会系统性的高估成功的希望。其实成功者便是幸存者,你永远不知道幸存者背后矗立着多少个墓碑。

以此谨记
我们现在的创业者大军中,不乏许多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创业新星的人。这些人经常在外面演讲将自己的成功经验,但其实他的演讲内容就是一种新的幸存者偏差。人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,往往只会留意幸存者的某些特质,而失败者身上的重要数据,甚至连展现的机会都没有。

下面的话不知大家是否听过?“读书有啥用,大学毕业生还不是给小学文化水平的老板打工?”而实际情况是,马化腾是深圳大学的,马云是杭州师范大学的,李彦宏是北京大学的。在现实生活中,学历高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成功。“以前的老物件几十年了还好用,现在的东西质量太差。”那是因为,能用到现在的老物件肯定都是好用的,不好用的早就被扔了。“打工不如创业,自己当老板分分钟走向人生巅峰。”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的人都赔的血本无归。创业失败的人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情和你分享他们的失败经验,而创业成功的人,他的成功到底是因为自己的贡献,还是因为行业的优待,或是因为巧妙的抓住了机遇,这些都很难说得清。可是他就是成功了,这是事实,因此他就有机会站在舞台面前,告诉别人:我是如何成功的。但是他的经验真的就适用于其他的企业家吗?也不尽然。因此,分析问题的时候,我们要尽量挖掘那些在沉默在光环背后的,没有机会说话的数据。如果你想创业,就去问问身边创业失败的朋友,别人哪一步走错了,导致的满盘皆输。

别人赚的钱你不一定能赚到,但别人踩过的坑,很大几率也能让你摔一跤。所以创业者或者企业家,在听取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的时候,一定要加以甄别,当然,也并不是说所有的成功者的话都是无甚帮助的。他不管通过什么原因获得的成功,我们都可以加以了解,从而丰富自身的阅历和判断。但是,成功的道路不可复制,我们只能取其精华,不能照抄照搬。不过这个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难,一般的企业家都处于刚入门或者事业瓶颈阶段,他们既没有大量的数据积累,又没有多年从业,摸爬滚打的实践经验。这就导致了很多人并没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和敏锐的行业视野,难以分辨那些浩如烟海的名人讲座到底是真是假,如果是真的,我们该如何吸取他的那些经验来用到自身的创业当中,这些都是潜在且不可忽视的问题。